聚甲醛(POM)作為一類高結晶性熱塑性工程塑料,在注塑加工環節中,由于其經高溫熔融后極易發生熱分解反應,且自身熔體粘度偏低,往往會在模具的型腔、流道、澆口等關鍵部位附著形成難以清除的殘留物質。這類殘留不僅會對后續生產的產品外觀造成不良影響,比如導致產品出現斑點、劃痕、缺料等質量缺陷,還可能因殘留物質持續受熱分解產生酸性成分,進而腐蝕模具表面,縮短模具的整體使用壽命。因此,如何高效、安全地清除 POM 殘留,成為注塑生產流程中的核心關鍵環節。
以下針對常規清除 POM 殘留的方法展開具體分析:
一、高溫烘烤法
原理:借助 POM 自身的熱變形特性(其熔點范圍約為 165-175℃),通過對模具進行烘烤處理,使附著的殘留物質軟化,隨后采用高壓氣體將軟化后的殘留吹離模具表面。
優點:操作流程簡便易懂,無需使用化學藥劑,避免了藥劑殘留問題,且整個過程不會對模具造成損傷。
缺點:該方法僅適用于處理輕度殘留場景,無法有效去除模具內部的深層結垢;同時,在烘烤過程中需精準控制溫度,若溫度把控不當,易導致模具局部過熱而發生變形。
二、機械清理法
原理:選用硬度低于模具鋼的專用清理工具,如塑料刮刀、銅制刮刀等,通過人工手動刮除的方式,清除模具表面附著的硬質污垢。
優點:相較于高溫烘烤法,機械清理法能夠有效去除模具內的深層硬垢,清理效果更徹底
缺點:該方法對設備和操作人員均有較高要求,需要專業的清理設備及具備豐富經驗的操作人員,導致清理成本相對較高;同時,手動刮除過程可能會對模具表面的粗糙度產生影響,清理完成后需重新檢測模具的拋光精度,若涉及鏡面模具,還需進行后續的拋光修復處理。
三、化學清理法(電解模具清洗機應用)
原理:利用電解作用促使模具表面產生氫氣與氧氣,通過氣體的催化效應,搭配超聲波的空化作用,使模具表面及縫隙內的污垢發生溶解并脫離模具本體。
優點:清理效果均勻穩定,能夠深入模具的細小縫隙區域,如排氣槽、頂針孔等常規方法難以觸及的部位,尤其適用于結構復雜的型腔模具。
缺點:采用該方法時,需要對模具進行拆卸處理,增加了前期準備與后期組裝的工序。